漁船.jpg

年過三十以後,我就發現自己在重看民國六、七十年代的台灣電影時,關注的通常不是劇情或演員表現,我反而喜歡觀察電影裡因為不同的拍攝年代而有的“當地、當時”的風貌。那些風貌,也許是電影人物的打扮穿著,也許是當時的建築物或交通工具,也許是那個年代人的談吐或價值觀,也許就是電影裡出現的種種布置或道具。

 

總之,每部電影,都會表現出那個年代、屬於某些地區或某種階層人物的環境氛圍。而那樣的環境氛圍,我可能經驗過(至少我成長於那個年代),也可能幻想自己能夠經驗過(畢竟電影院就是最大的「夢工場」,電影劇情往往就在滿足人們“麻雀變鳳凰”的幻想)。

 

換個方式講,我喜歡透過老電影,滿足自己「懷舊」的小小快樂。那種快樂是因為能回味自己經歷過的年代,也安慰一下自己始終無法實現的年少夢想。這種看老電影的怪癖,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進入中年期的症頭?

 

於是,自己在看二、三十年前的舊片子時,常常有種「往事再現」的一種既甜美又苦澀的滋味。那種「再現」,或許是透過電影的畫面回想起自己曾經熟悉但現在再也看不到的地方;或許是透過劇情的開展或取景,讓自己重新回想起年少時曾有過的經驗。

 Growing_Up.jpg  

 

在看電影「小畢的故事」時,這種「往事再現」的滋味,體會格外深刻。因為這部電影不但讓我細細的品味存在自己想像裡的淡水,也讓我有種試圖對照今昔淡水變化的樂趣。同時,這部講述男主角小畢(紐承澤飾)從國小到國中一段青澀荒唐歲月的生命故事,是民國七十二年左右上映的片子。民國七十二年啊!我剛好就是個國中生。電影裡關於學校的場景,真是讓我完全的回想起自己單調無色彩的國中時代。

 

21.jpg  

「小畢的故事」主要場景都在淡水。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大約就是在國中,那當然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的我,沒去過淡水。但對當時在台北其他地方的的中學生來說,「淡水」已經是個美麗浪漫的代名詞。先搭公車到台北車站,再換北淡線火車,經過圓山、北投、關渡,就會來到一個可以看山、看海、看夕陽的美麗小鎮。當時的我,對淡水是如此的想像。

 

當年在看「小畢的故事」這部電影時,我當然是比較關心劇情,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只看畫面背景。然而我知道電影大部分的場景是在我「想像裡」的浪漫淡水拍攝的,所以當年的我是以中學生的眼光和成長中的小畢一起去探索他居住的那個小鎮。那時就好喜歡這個看來有趣又古老的小鎮:怎麼有人能住在一走出家門,就可以看到河、看到船的地方?還有,主角小畢出租給同學看漫畫的地方不是在漁船上就是在古蹟旁,實在太特別了。那些爬上爬下的坡道、狹窄蜿蜒的小巷子、古老又美麗的紅磚平房…組成了我對淡水的第一次視覺印象。

 

6.jpg  9.jpg

 淡水河岸.jpg

12.jpg  小白宮.jpg 22.jpg 25.jpg 26.jpg

 

再看「小畢的故事」已經是二十多年後的事了。如今淡水對我來說已經是個熟到不能再熟的地方。然而重看到這部片子,居然有種好懷念的感覺。對我來說,難得有部電影的情節,即使事隔二、三十年後,仍讓我記憶猶新。所以我無須專注在回味故事上。我開始那種中年人症頭,完全只注意電影人物背後的場景:房子、店鋪、車子、人物的穿著、表情…或者,就是那個時代的氛圍。第一個念頭是:「哇!這就是民國七十年代的淡水啊!好懷念!」

15.jpg 16.jpg 19.jpg 20.jpg

 

其實說「懷念」並不恰當。畢竟我對那樣子的淡水並不熟悉。但奇怪的是,我真的有種懷念的感覺。再看下去之後,我明白了,那種懷念有兩種情緒。第一,即使此刻的淡水放眼望去是櫛比鱗次、一棟還比一棟高的大樓。馬路上滿是川流不息的車子,但黃昏中,沈落的火紅夕陽依舊照得淡水河閃閃發亮,來往淡水、八里的渡輪還是點綴出淡水不同於其他城鎮的河岸風情,而紅樹林早已長成密密麻麻的一片(在電影裡幾乎是看不到紅樹林的)…現在的淡水,對我仍具有無比的吸引力。

 

我看著電影,試圖用當年的場景,對照現在的淡水:渡船頭、小白宮、榕堤那一段的河岸、馬偕街上的矮房子、紅磚牆、文化國小那一段上坡路、陌生又熟悉的公車站牌…想像那些地方二十多年前的樣子,我無緣身處二十多年前的淡水,但感受到的卻真的是一種懷念的心情。

 

1.jpg 3.jpg 4.jpg 7.jpg  14.jpg  渡船頭.jpg (那是渡船頭啊!)

24.jpg  

 

 

第二種心情更接近中年人在回憶往事的那種懷念了。在看二、三十年前的老電影時,我有種看“紀錄片”的錯覺。透過一次次運鏡者的眼睛,我看到台北這個城市的變遷的風貌。我很想念自己成長時代的忠孝東路、很想念每次去姑媽家找阿媽時坐203公車,總會經過的中山北路繞過圓山的那一段。我很想念自己求學時代去眷村同學家玩的情景,我也很想念那時候的中華商場,還有那時候黃色的市公車、公車站牌…小畢的故事雖然說的是淡水,但我也捕捉到了一些那個時代的感覺。還有,結尾的地方拍的是台北車站博愛路那一帶,而我眼睛注意到的反而是主角身後那輛讓我懷念的黃色台北市公車。

27.jpg (我眼裡只看到那輛黃色市公車)

 

屬於那個時代氛圍的還有學校。電影裡出現一所國中、一所國小。看著看著,我忽然想到,即使當年我讀的不是那兩所學校,但是那種教條制式化的教室情境布置、那種強調一致軍事化的校園氛圍、我完全不陌生。我正是成長於那個既男女分班也能力分班,學生穿卡其制服,男生要頂個船型帽,女生要剪西瓜皮的戒嚴年代啊!忽然就懷念了起來!不過別誤會,懷念不代表自己想再回去過那種嚴肅呆板的國中生活。懷念的只是自己居然曾經如此單純無知與年少青春過。

 

2.jpg 5.jpg 17.jpg 18.jpg  

這就是再看「小畢的故事」給我的兩種回味心情,回味我想像中和記憶中卻無緣見過的老淡水;回味我那呆板無聊、一去不復返的青春時代。然而一部電影,帶來這兩種同時性的想像與回憶,也是一種獨特的樂趣。

 

 

部落客的暑假作業 

 

【延伸閱讀】

1.「小畢的故事」劇情大綱

私生子小畢的媽媽為了生計,嫁給了大她廿歲的畢父,畢父對小畢視如己出。小畢國中時期十分叛逆,也和一些不良少年時有往來,某次,小畢偷了錢並頂撞父親,畢父口出重言,畢媽媽心痛難過竟開瓦斯自殺,經過此次的慘痛事件,小畢揮別懵懂的少年時光,投考軍校,開始另一種生活。

 

2.「小畢的故事」主要演員

畢楚嘉(少年)鈕承澤

林秀英    張純芳(畢楚嘉的母親)

畢大順    崔福生(畢楚嘉的繼父)

畢楚嘉(童年)顏正國

畢楚嘉的同學 張世、孫鵬等。

畢楚嘉(成年)庹宗華

小雲     禹黎朔(林秀英的朋友)

 

3.榮獲1983年第二十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獎」

「最佳導演獎」:陳坤厚

「最佳改編劇本獎」:朱天文侯孝賢丁亞民許淑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sp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