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撩亂的吳哥建築.jpg

到吳哥窟旅遊五天四夜,拍了好幾百張的照片。

托現在的數位相機之福,快門按下去,一點也不用心疼軟片或沖洗費。問題是,那麼多的照片,回來之後未必有耐心重看一次當時拍的影像;更困擾的是,即使有心想整理照片,事隔多日或多月之後,我根本不記得照片的地點是哪裡了。連為什麼要拍這張照片恐怕的印象模糊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樣有整理旅遊照片的困擾?旅行回來整理照片,卻想不起這是飯店還是機場?是午餐的餐廳還是下午茶的餐廳?如果去旅行的每個景點異質性高,例如有博物館又有生態公園,那麼區分那些照片可能還不是難事。然而這次去吳哥窟,除了古蹟還是古蹟,除了寺廟依然是寺廟。頂多可區別石頭建築、沙岩建築、磚雕建築…三天以來,從最初目睹吳哥建築之美的驚愕讚嘆,到最後已經接近麻木錯亂之境了。

第三天,即使經過前兩天已去過的地方,我也不太確定:「這裡去過嗎?」,來到新景點,我也有些困惑:「怎麼似曾相識?」要不是入口處還是有些區別,導遊告訴我的名稱也確實不一樣,光看那些建築,我已經分不清這是幾世紀建的?是一世國王還是七世國王建的?是石頭還是砂岩?…所以洞里薩湖讓我記憶深刻,因為那裡絕對不會和吳哥的建築群搞混,而吳哥的建築呢?當我回到家裡打開電腦,幾百張相片,吳哥建築之美,依然讓人驚豔,但若抽問我,這裡是哪裡?我的答對率絕對遠低於五成。想想,我這趟旅行果真是走馬看花,人云亦云啊!

 

 

其實,決定去吳哥之後,我一度也很認真去借了四、五本關於吳哥或柬埔寨的書,想在出發之前先做功課的。可是,當我一打開書本目錄,光看到:亨利.穆奧、扶南舶、真臘、周達觀、巴揚廟、巴肯寺、斑蒂斯蕾…一堆陌生的名詞,我已經昏亂了;接著翻開書的內容,隨意翻閱,書中介紹吳哥的敘述:「最早選擇吳哥作為王都的國王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他於西元八八九年繼位,第二年,他即放棄舊都訶里訶羅洛耶…」、「吳哥都城曾在占婆人(Chams)入侵時遭到嚴重破壞,把占婆人趕走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重建都城,使它恢復昔日的光彩…」、「在暹粒城東南方十五公里處的訶里訶羅洛那(Hariharalaya),也就是現在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羅洛斯遺址(Roluos)的一片廢墟,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巴孔寺(Bakong)、普力科寺(Preah ko)和洛雷寺(Lolei)三處重要的建築群 」

請問有沒有人是很認真把以上那些藍字看完的?有的話,我佩服你。當時我是滿頭霧水外加全身乏力的把這些書放下了。因為看不下也記不住。

結果,出發前,我沒有讀完任何一本關於吳哥的介紹書。對我來說,那裡真的是自己太陌生、太沒有概念的歷史與國度。我連唸出國王的名字都有困難,我怎麼可能在出發前,記得我即將到訪的那些古蹟?記住那些古蹟代表的意義或特色?所謂旅行前的做功課,對我來說完全行不通。

雖然沒讀完那些書,我還是在行李箱上塞上一本關於柬埔寨旅遊的書及一本「神塔夕照驚豔吳哥文明」,帶著對吳哥僅有的認識:我只知道「微笑高棉的石像」、「古墓奇兵裡蘿拉到過吳哥的塔普倫寺。」、「十九世紀法國人亨利.穆奧依照中國元代周達觀所寫的<真臘風土紀>突破了密密麻麻的熱帶叢林,找到了被密林吞噬覆蓋幾世紀的的吳哥城遺蹟」,就這樣,我帶著期待能見識熱帶叢林的興奮前往完全陌生的吳哥。

 

 

(巴戎寺的眾神像)

 

(有蘿拉的塔普倫寺)

 

(塔普倫寺)

行程的第二至第四天才是真正參觀吳哥裡裡外外大大小小建築的時候。每一個景點停留短短十五分鐘,頂多一個小時。此時的吳哥窟,幾乎都快是人山人海的盛況。而我期待的叢林,也為了遊客觀光交通之便,被砍掉闢出一條一條的馬路或步道了。導遊每一個景點都很盡心的講解修建歷史和建築特色,但遊客們多半是熱衷於搶在短短的時間、在短暫總算沒有人佔據的景點前,利用空檔拍下到此一遊照。 

如此走馬看花的停留,我當然不可能比出發前多上什麼對吳哥的認識。但是,奇怪的事發生了,旅行那幾天的晚上,我重新翻開自己帶去關於吳哥的書,我居然讀得下也讀得懂了。回台灣後,又陸續借了蔣勳的<吳哥之美>、何修仁的<吳哥窟叢林裡的眾神之城>。這次我翻開後就能讀得津津有味,連那些奇怪的國王譯名,也不致造成我閱讀的困擾了。我會開始有興趣了解,吳哥興起和衰亡的歷史;吳哥那些壁雕刻畫的到底是宗教或庶民甚至戰爭的生活。 

我想那些天導遊奮力的解說雖然因為天熱人多,我聽不進多少,但也還是發生作用了,導遊的說明,和我那些走馬看花的印象,化成我日後繼續了解吳哥這個地方的種子,或許終有發芽的時刻。 

我這一次是真的相信「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這句話。出發前,偶有人會說:「出國花錢還那麼累幹嘛?我在家看Discovery也一樣,省錢又舒服。」,我想,是不一樣的!我爬過變身塔那幾近180度陡,必須五體投地、四肢全用很難爬的階梯(吳哥多數古蹟的階梯都很難爬);我在巴孔寺曾被無數隻又大又肥的紅螞蟻襲擊;在羅蕾寺遇到一個對著我相機鏡頭微笑比「耶」的小女孩;在小吳哥因為突如其來的大雨,經歷過和同伴短暫失聯兩個小時的驚慌時刻,卻又在第二天的清晨,欣賞到宛如上帝畫布的吳哥日出…或至少至少,我曾體驗過那裡的熱、曬過那裡的太陽、聞過那裡的空氣、吃過那裡的食物、和那裡的人說過話…我用全身的感官體驗吳哥、接觸吳哥。於是,那些地方和我的生命才產生連結與意義。我會記得並關心那個地方。而這種連結和共鳴,是光用眼睛看書或光看電視旅遊頻道,無法產生作用的。 

 下去比上來還需要勇氣.jpg

(下去比上來更需要勇氣的180度陡階梯)

巴肯山很難爬的階梯.jpg

( 巴肯山的階梯)

羅蕾寺前的小女生.jpg 

(吳哥城的日出) 

回到整理相片的問題。這次我的困擾不大,雖然單張看,我不見得記得那是什麼地方。但旅行社早有準備,出發前導隊發給我們一本很漂亮的吳哥旅遊手札,裡面有照片、景點說明,還有空白記錄頁。每到一個景點前,導遊會要我們翻開書本的那個景點,要我們先對著手札拍一張照片,之後的照片就表示是在那裡拍的。於是我不用擔心自己不知道拍的是哪裡,反正只要找到我先拍的書本景點就知道了。

旅行社發的旅遊手扎.jpg 手冊標記說明.jpg

據我所知,同行的遊客中,有一組夥伴更是經驗老到,她們準備的是一張可寫可擦的輕薄紙做小白板,每到一個景點,先由一個人寫上景點名稱再舉牌拍照,這樣就知道是什麼地方了,還可移動、可修改,非常方便。算她們既專業又有經驗,這一招,我學起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sp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